文章系统  
首页 > 滨州学院 > 浏览文章

对接六大支柱产业助推滨州创新发展——就滨州学院重大历史转型、大手笔迈向应用型变革访滨州学院党委书记罗公利下

(编辑:滨州学院 日期:2016年07月07日 浏览: 加入收藏 )

 

对接六大支柱产业助推滨州创新发展 
——就滨州学院重大历史转型、大手笔迈向应用型变革访滨州学院党委书记罗公利(下)

    作为滨州师范教育的标杆,几十年来,滨州学院为全市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今天,借助地域地缘和文化优势,滨州学院建有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高校孙子兵法与兵学研究基地等,积极开展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文化和孙子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那么,滨州学院的这次重大转型将对滨州教育、滨州科技、滨州文化、滨州民生等带来哪些重大影响呢?

滨州学院与地方政府、企业已在科技研发、决策咨询、教育
培训、文化建设、社区服务等方面完成合作项目600 余项

        记者:一所高校的带动效应是一个地域底蕴和功能的体现。滨州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有哪些亮点?
        罗公利:我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两区两圈”和“民航强国”等发展战略,制定实施《服务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服务航空业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与滨州市政府、山东社会科学院、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国际机场、济南机场、东营胜利机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研究院等一批服务区域、行业发展的创新平台,不断壮大服务队伍,形成合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签订项目合作协议100余项,已在科技研发、决策咨询、教育培训、文化建设、社区服务等方面完成合作项目600 余项,与地方、行业联合培养培训各类急需人才35000余名,为滨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倡导“三个共”——共引共享一批人才,共办共管部分专业,共建共用几个平台。我们认为,滨州学院引进的人才也是滨州市的人才,在滨州供职的人才也是滨州学院的人才。我们通过校企合作,让专业链条、教育链条与企业链条深度对接,提升专业的生命力。同时,共建共用几个平台,特别是协同创新的平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滨州学院致力于对接六大支柱产业,将在高层次人才教育培训、高水平成果研发及转
化、重大问题决策咨询、先进文化发展传播及和谐社区建设完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在滨州视野中,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是题中之义。那么,转型后的七大专业群如何深度介入滨州现实,助推滨州城乡发展?
        罗公利:依据“黄蓝”两区建设要求和“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我们以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支持为基础,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研究院和相关重点服务团队为依托,以服务“黄蓝”两区建设为切入点,以重点项目为纽带,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区域科学发展、追赶超越主题,对接六大支柱产业,发挥优势,攻坚克难,在高层次人才教育培训、高水平成果研发及转化、重大问题决策咨询、先进文化发展传播及和谐社区建设完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致力于科技研发,服务滨州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服务地方工作十年来培育形成的科技研发平台与团队,聚焦石油及油盐化工、粮油果蔬、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等支柱产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开展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滨州创新体系建设。
        致力于决策咨询,服务政府决策科学化。把脉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组建以首席专家为核心的研究团队,通过与省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协同攻关,对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做出符合时代和实践要求的新阐释,提出适应新情况的新观点、新对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服务政府决策科学化建设。
        致力于文化研究,服务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利用丰富的人文社会学科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助力滨州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滨州文化软实力,服务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致力于教育培训,服务滨州人力资源建设。发挥高等教育资源优势,联合省内外知名高校和培训机构,建设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教师教育学院),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和各种业务培训、资质培训,为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人力资源强市建设。
        致力于公益活动,服务滨州和谐社会建设。立足地方,面向基层,发挥人才和平台优势,密切与社区的联系,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提高社区生活质量,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作为滨州中小学教师的“摇篮”,滨州学院为滨州乃至山东省培养了数万名合格师资

        记者:在师范教育上,滨州学院有何成绩?
        罗公利:滨州学院拥有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无论是其前身滨州师范专科学校,还是后来并入的原滨州教育学院、惠民师范学校、博兴师范学校都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几十年来为滨州乃至山东省培养了数万名合格师资。2011年,学校整合教师教育资源,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2012年获批为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学校与滨州市政府签署共建教师教育学院协议,以教师教育学院和省级教师教育基地为依托,在滨州市成立了67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积极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共建专业、共建课程、互派教师、合作教研科研,开展“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同时承办了初中劳动技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初中化学、初中体育、中小学美术和小学大队辅导员等山东省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共培训省级骨干教师600人;承担了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惠民县小学英语和小学音乐义务支教项目,该项目跨度1年,共送课19次,共培训学员200多人;在卓越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培养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适应教育信息化需求,滨州学院教师教育将在教学
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记者:下一步将如何提档升级,服务于面向未来的新教育?
        罗公利:关于师范教育的创新升级,主要做好以下两点:
        第一,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应对mooc挑战。2012年,mooc风暴在全球刮起,互联网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甚至颠覆学校知识传播的功能,模糊学校与社会,老师与学生的界限及角色。为应对这一挑战,教师教育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教学方式方面,在职前教师培养上,教师要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生或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大力发展在线教育,为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提供网上教育资源。教学内容方面,加强信息技术教育,要教会学生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学习,并启发他们利用这种先进的技术深入学习的各个方面(大学习概念,而非限于课堂)。教学管理模式方面,教师要把信息化技术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如微信点名,网上阅卷,网上成绩分析,网络注册等。
        第二,应对中小学教育的小班化教育。为使师范生适应小班化教学的需要,大学首先应该小班化教学,把教学班规模控制在30人以内,通过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批判式讨论,让师范生适应小班化教学,也让师范生学会如何进行小班化教学。
        记者:为适应学校转型发展,滨州学院要取消哪些专业,其师资、设备等基础力量将何去何从?
        罗公利:为适应学校转型发展,学校坚持“顶天立地”(“顶天”打造行业特色,“立地”体现区域特色)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按照“重工科、强应用、精传统”的专业发展思路,通过扶新、改老、支重、扬优、汰劣的专业调整策略,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特别是停招或撤销了部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专科专业,仅2015年,就撤销了物理学等3个本科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等18个专科专业。为加快学校转型,学校制定出台了《滨州学院专业建设与结构调整规划(2015-2017)》,在未来两年,还将停招部分本、专科专业,部分专业将实行隔年招生、缩减规模。对于撤销专业的师资,主要去向是向相近的专业转型。有专业基础的教师,大部分都已经成功转型;对于部分专业跨度较大的教师,学校通过组织专门培训班、提供学习进修机会等方式,帮助教师尽快转型。撤销专业的设备,通过学校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其效益,避免了资源浪费。

上一篇:我校学子在2016年“创青春”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佳绩
下一篇:10个民航专业培养航空特种技能人才——就滨州学院重大历史转型、大手笔迈向应用型变革访滨州学院党委书记罗公利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