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山东高校

哲社学院举办“易学中的哲学问题”讲座

时间:2016年05月30日 信息来源:山东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本站讯]5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郑万耕教授作“易学中的哲学问题”报告,报告由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林忠军教授主持。   郑万耕教授指出当今学界研究易学的角度基本上有三种,一种是经学史的角度,即历代对《周易》的注解及其发展,主要内容包括解释体例,版本流传以及解经成果等;第二种是文化史或思想史的角度,通过《周易》对其他学科的渗透和影响,来凸显《周易》的价值;第三种是哲学史的角度,即研究《周易》的理论思维以及发展的内在逻辑,总结中国人理论思维发展的经验教训,提高当代人的思辨能力。在这之中,郑万耕教授特别强调扎实的史学功底对哲学研究者的重要性,他认为哲学史是总结历史上人类对文化的思考,读古籍如果不能了解时代的背景,很难将问题讲清楚,这是哲学专业学习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郑万耕教授认为《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中国哲学是在周易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必须了解《周易》发展史才能研究中国哲学,他引用朱伯崑先生的话,认为中国人的思维水平在接触西方哲学之前,是通过对周易的研究锻炼出来的,那些认为《周易》只是道德体验哲学的说法是不了解周易。在此基础上,郑万耕教授对易学中的关键范畴与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讲解。   首先是太极范畴,即易学中的太极观,郑万耕教授认为通过历代对太极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中的宇宙观和本体论。从《易传》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开始,这里的太极并非是一种实体性的命题,而是筮法问题,但是这其中包含了一种理论体系,即从一元到多元一种分化过程,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历代哲学家得以衍生出对太极的不同解释。《易纬》将太极提升为一种实体性范畴,认为太极即元气,阴阳之气形成天地,天地之气结合生成万物。到王弼、韩康伯认为太极是无,万物是有,形成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道路。朱熹发挥程颐的太极观,将太极认为是阴阳交易之理,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将太极转变成了哲学概念,而太极又称无极,无极是表示太极之理是最高范畴,将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宇宙发生论转化成宇宙本体论。郑万耕教授认为王夫之是中国哲学与易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张载“一物两体”和朱熹的“物物有一太极”的思想,提出“太和絪緼之实体”,即阴阳二气交互渗透而包蕴于运动之貌,将中国哲学本体论观念提升到极致。   其次,郑万耕教授从道气范畴展开,《易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道是乾坤阴阳变易之原则,器是指卦画和有形器物。真正对道气范畴展开论述始自韩康伯,宋明以后围绕道气问题展开讨论,程朱学派以区分形上形下世界为前提,心学派则主张道气合一,功利学派则提倡道不离气说,而王夫之作为集大成者,一方面区分形上形下,一方面主张道不离气,道者气之道,形成完整的解决道气、理事关系的理论。   在天人之辩的问题上,郑万耕教授引用张岱年先生的说法,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不离,提出哲学史讨论天道和人事的最根本原理,并强调在专业学习基础上如何在现实社会中把握自己的方向,要有学科自信。最后,郑万耕教授通过“一阴一阳之谓道”展开周易中的阴阳变易系统,认为除了一阴一阳之谓道之外,阴阳不测之谓神,生生之谓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历代哲学家都在阐释这些古老而长新的问题,可能并不全面,但是最核心的思维方式。   郑万耕教授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精彩的报告,并在接下来的提问讨论环节,针对学生提出的“易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哲学话语与易学话语区分和转化问题”以及“中西比较”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听者皆受益匪浅。最后讲座在林忠军老师的总结中结束。
  郑万耕,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易学与中国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太玄校释》、《扬雄及其太玄》、《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易学名著博览》、《易学源流》、《易学与哲学》等,点校整理《周易述》、《易图明辨》、《易学象数论》、《毛奇龄易著四种》等。
上一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下一篇:山大召开青岛校区道路命名工作研讨会
(作者:佚名 编辑:山东大学)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