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山东高校

我校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用新技术助力复原侏罗纪恐龙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时间:2017年03月08日 信息来源:临沂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本网讯 3月1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刊登了一篇题为“高精度的体型重建推动基干近鸟类的功能解剖学”的论文,报道了使用激光诱导荧光成像技术,发现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恐龙近鸟龙有着类似鸟类的前肢、后肢、尾巴和脚垫。这项对近鸟龙的体型重建是直接建立在此前很难探测到的软组织证据基础上的,使恐龙复原更加可信。相关研究成果由临沂大学王孝理博士、郑晓廷教授与香港大学Michael Pittman博士、美国科学发展基金会Thomas Kaye,美国肯塔基中央学院Amanda Falk博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Scott Hartman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教授等合作完成。

王孝理等对收藏于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9件近鸟龙化石标本使用激光诱导荧光成像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形态结构分析,首次在恐龙身体上发现了保存的软组织结构,包括羽毛、皮肤和翼膜。研究的恐龙化石属于郝氏近鸟龙,该恐龙最早命名于2009年,属于近鸟龙科,代表了已知最早的四翼恐龙化石之一。此外,由于这类恐龙没有胸骨,四翼上的飞羽羽片呈对称排列,从羽毛结构上看,郝氏近鸟龙飞行能力较弱,但是它具有许多鸟类的特征,例如长飞羽等,是最接近鸟类的恐龙之一,是恐龙向鸟类演化的关键物种。近鸟龙化石标本来自辽宁省建昌玲珑塔地区,属于晚侏罗纪时期,距今约1.6亿年,比德国的始祖鸟化石早1500万年。

以前对于恐龙体型的复原仅仅依靠骨骼结构和参照现生动物,其中有非常多的想象成分,特别是身体部分和四肢部分,这项研究使用了激光诱导荧光成像技术,检测了一百多件郝氏近鸟龙化石标本,其中有9件保存有明显的软组织信息,这些信息在常光下无法发现。研究结果证实附着在四肢及尾巴骨骼上肌肉分布情况,对以前化石中以往颇为争议的骨骼功能形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此项新技术对今后认识脊椎动物化石中的软组织结构、羽毛结构以及羽毛演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研究还扩展了先前对近鸟龙体型的推断,提供了对近鸟龙的详尽重建,能为确定近鸟龙是否会飞打下基础,从而为研究飞行的演化过程带来新的见解。(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上一篇:河南城建学院后勤服务考察团访问我校
下一篇:临沂商城管委会主任李宗涛一行来校访问
(作者:佚名 编辑:临沂大学)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